又到一年開學季。隨著高校陸續開學,有必要提醒大學生們遠離不良校園網絡貸款。
過去,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大學生為目標,誘導其過度消費,通過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導致部分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經過一系列整治,校園網貸得到了遏制,但仍然存在部分非正規金融機構將校園貸改頭換面為培訓貸、刷單貸、創業貸、美容貸等,繼續通過社交軟件等渠道引誘大學生貸款。
金融監管部門已明確規定,未經監管部門批準的機構不得為在校學生提供信貸服務;持牌金融機構向在校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時要實質性審核和識別學生身份以及真實貸款用途。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學生的保護力度。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要在前期網貸機構校園貸整治工作的基礎上,將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各類放貸機構納入整治范疇,綜合運用網站監測、資金監測、現場檢查、數據分析等手段,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的監督檢查和排查力度。同時,加大對非法放貸機構的排查和打擊力度,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機關。
調研發現,過去因為校園貸引發的惡性事件,一部分是由學生盲目超前消費引起的。對此,高校應開設與金融安全相關的課程,加強大學生群體理財教育,培養金融安全觀;增強學生對網貸風險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對不良網貸的甄別抵制能力;對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問題,要及時發現和引導,培養學生的勤儉節約意識。
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提高網貸風險防范意識,培養理性消費習慣,科學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開源節流、量入為出,不給不良校園貸留下可乘之機。如果遭遇了不良校園貸,一定要保持理智,尋求正確的救助渠道,不要以貸養貸,更不要采取極端解決方式?煞e極保留證據,保持與家長和學校的密切溝通,主動向公安、司法機關尋求幫助,借助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同時,要加大金融供給力度。我國助學貸款已經有20多年歷史,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從中受益。大學生通過金融服務支付求學費用,不僅可以解決因貧失學的問題,而且有助于培養理財意識,鍛煉獨立生活能力。正規金融機構要不斷創新產品,發揮應有的作用。
甄別和防范非法校園貸需要發揮多方合力,讓非法金融活動遠離校園,為大學校園營造一個安全有序的金融環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彭 江)